馬鈴薯晚疫病為典型的氣候型流行性病害,馬鈴薯現蕾期至花期易感病,此期一旦遇適宜氣候條件,如多霧多露、日暖夜涼的高濕天氣有利于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和流行,病害流行速度快、危害重。根據我市農作物病蟲疫情監測網監測情況,綜合分析栽培、品種和氣象等影響因素,預計今年馬鈴薯晚疫病偏重發生風險高,發病高峰期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
預測依據:
1、田間發病時間較早。目前全市有94個監測點上報馬鈴薯晚疫病發生信息,6月7日東寧市東寧鎮始見中心病株,發病時間早于常年,早于去年8天。
2、馬鈴薯主栽品種抗性較差。今年我市主栽品種有尤金885、克新系列、荷蘭系列等,整體抗性較差、易感病,有利于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和流行。
3、氣候條件對病害流行總體有利。據氣象預報,6月下旬至7月中旬我市降水量多于常年,氣溫高于常年,利于病害發生流行。
目前我市馬鈴薯即將進入易感病的花蕾期,預計各地馬鈴薯將相繼普遍發病,寧安、林口等馬鈴薯種植基地流行風險高,局部將偏重發生。為此,各地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跟蹤做好田間調查監測,及時發布防治預報,并采取多種措施手段,加強馬鈴薯晚疫病科學防治技術的宣傳指導,增強防控意識,積極主動采取科學防控措施,及時用藥、科學用藥,減少馬鈴薯晚疫病危害損失。重點對種植大戶和連片種植地塊開展聯防聯治,確保馬鈴薯生產安全。
防治建議:
(1)控制徒長。在現蕾期有徒長跡象時,采用烯效唑或馬鈴薯專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均勻噴霧控制徒長。
(2)藥劑防治。馬鈴薯晚疫病在氣候條件適宜的情況下需要多次及時噴藥防治方能控制為害。可通過“掌上植保”APP或小程序的“病蟲預報”模塊,密切關注馬鈴薯晚疫病監測預警系統提示的預警信息和防控建議,結合田間發生情況和天氣預報,科學用藥防治。預警系統預測提示進入3代1次侵染時,感病品種應進行第一次全田噴藥防治(一般在現蕾期,封壟時進行),抗病品種可適當延后;此后每進入新一代侵染時,均應進行用藥防治。應根據馬鈴薯生育時期及田間病害發生時期和發生情況,科學選擇防控藥劑,保證防控效果(藥劑選擇詳見附件)。
(3)機械殺秧。收獲前1~2周采用機械殺秧,殺秧后收獲前噴施一次殺菌劑,如烯酰嗎啉、氫氧化銅或噁酮·霜脲氰等,以殺死土壤表面及殘秧上的病菌防止侵染受傷薯塊。
附件
馬鈴薯上常用殺菌劑及用藥注意事項
保護性殺菌劑:枯草芽孢桿菌、代森錳鋅、代森聯、福美雙、丙森鋅等。
保護性或兼顧具有保護塊莖的殺菌劑:氟啶胺、氰霜唑、銅制劑、吲唑磺菌胺等。
具有傳導或雙向傳導作用的殺菌劑:氟吡菌胺、霜霉威、烯酰嗎啉、雙炔酰菌胺、苯醚甲環唑、霜脲氰、氟噻唑吡乙酮、三乙膦酸鋁、丁子香酚與化學藥劑的復配制劑等。
不同時期藥劑選擇及注意事項:
塊莖形成期:要根據天氣情況選擇具有傳導性的殺菌劑。如果晚疫病尚未發生或天氣情況不利于病害發生流行,則可以選擇保護性殺菌劑。
塊莖膨大期:需選擇具有保護塊莖作用的或具有傳導性的殺菌劑或其復配制劑。
中心病株始見期及病害進入流行期:選用內吸性治療藥劑或其混配藥劑。施藥間隔期5~10天(視天氣、發病情況及藥劑持效期情況而定)。
注意事項:甲霜靈和精甲霜靈及其混劑產品,因多年使用已產生抗性,不建議使用;每個生長季節同類殺菌劑最多使用兩次,且藥劑需要進行輪換使用,同類傳導性殺菌劑,不要連續使用;施藥時提倡加入植物油助劑以提高藥效,噴藥后4小時內遇雨應及時補噴。
馬鈴薯晚疫病發生趨勢預報
日期:2024-06-24 15:29
來源:市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訪問量:
字體:【大中小】
打印
來源:市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撰稿:王書睿
校對:范光昊、于廣勝
一審:范光昊
二審:楊波
三審:張英杰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相關信息